關於紅瓦(文:陳世紘)

      

對於紅瓦的感受,來自於老家,一棟閩南式的三合院建築,雕花的窗櫺,彩繪的粉牆,精美的雀替,那裡匯集了幼年時的光榮、喜悅、與溫馨。終日沉浸在這紅磚、白牆之中亦孕育出對一種對文物的歷史情愫。

 

家族從事建築材料的工作流傳至今,已經是第五代了,從曾曾祖父陳鱟,買下第一座目仔窯,從事製磚開始,而後傳到曾祖父陳分手中開建一條紅瓦窯,然後到祖父陳天賜時代,因身任教職,遂租與曾水秋,直到父親陳榮泉先生與先母劉月金女士結婚後,母親乃辭去教職,專職於工廠事務,期間又增建紅瓦窯一條,並與父親前往南投多方考察,由南投引進第一條蛇窯,六甲地區首度有琉璃製品產生。

 

在這百餘年的光景,時代更迭,人事浮沉,踏在這先人所流傳下來的土地上,想著前人胼手胝足開創這個地方,他們留下的是何其多,而我們所做的又何其少,他們留下的是辛勤簡樸,而我們所將留下的又會是什麼?

 

記憶中,為了能及時出貨,總是在高溫的情況下出窯,空氣中除了高熱的嗆鼻氣流外,總還夾雜著窯工們濃濃的汗水味以及燒焦的髮絲味,無論如何艱險的窯況,他們總是如此無畏地前進。在瓦窯的行業中,人們用最樸實的氣息,孕育出每一塊磚每一塊瓦,也構建出臺灣閩式建築之根基,而窯工們的辛勞,也唯有從那一幢幢挺立的建築物中獲得回饋。

 

幾經回首,臺灣的近代建築沉溺於西式建築型式已有許多時日,直到近年來復古風潮再起,建築師及設計師們,才再將紅瓦系統之建築材料,重新納入他們的設計體系之中。而今物換星移,瓦窯的窯工們老成凋謝,新一代從事此業者又屈指可數。

 

傳統磚瓦的製造技巧也正逐漸流失當中,在我們重視古蹟保護的同時,我們對於閩式建築的基礎用料 ~ 磚瓦又有多少的認知呢?